曾习经的出身是光绪十六年的进士。众所周知,凡是要通向科举之门,一手“方正、光沼、乌黑、大小一律”的馆阁体书法是必不可少的。考取功名之后,曾习经便捐弃了馆阁体的书写方法。舍帖就碑,又旁及对旁通艺术门类的研究。在渗合多方面的艺术素养之后,曾公的书写既保存了馆阁体的规整,又阐扬了清民名士不苟且的书写风范。 曾习经有大量的作品散落民间,可是百年沧桑,早已是凤毛麟角,时人偶有所得无不视如拱璧。近日,小得斋主在坊间访得曾公于“壬戌”(即1922年)应“浩川仁兄之属”所作的四条屏行书作品。每纸3行,每行11至14字不等。这是一件曾公晚年的代表性作品,时其已56岁,距离去世只有4年。这时,他已经蛰居十余年,且在扬漕的投资经营早告失败,穷寓京师,基本以典质旧藏度日,或者还会偶尔鬻字。时穷境困之况,曾公仍抱节以终,力辞新朝所请,其处世治学已臻通达之境,故而作书能秉笔直行,点画率意,不计工拙;谋篇有度,避让如阵,似宾朋杂坐,顾盼生姿;整体已经达到生拙而老到、放纵而俊逸的艺术境界。究其神气,则似显得高傲落寞,这或者与其况遇不无关系。这件作品铃印出以蓝色,这说明其时曾公正在居丧期间,查《曾习经先生年谱》:是年“八月,先生四弟秉经卒,时年五十一岁”。按理曾氏应该回揭阳治丧,但是年谱中却没有他回到揭阳的只字表述,究竟是囿制于什么原因,现在已不得而知,但是他的心情却从字里行间中传达出来了。还有,此印曰“刚庵”,系《蛰庵诗存》书末所铃之印,可见曾公晚年对此印的钟爱,这正表达了他“无欲则刚”的处世之道,也可以印证其穷通的晚景。 此外,还可以从很细微处着眼,来品味曾公书学的功力,如第二屏“王”字、“午”字的横划收笔,略似于隶书,这得益于其碑学的功底;又如第一屏的“年”字、第二屏的“午”、第三屏的“碑”字、第四屏的“中”字的竖划的行笔略显快速,而极为到位,且每字各显其态,这是其无意于变化而自在变化的特有效果。如是等等,不一而足。这件作品,无论从宏观,还是微观的角度,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,同时又能融会贯通,各显其妙,非宿手必不能至。这也就是书谱所云的“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”的真义了。
备案编号: 地址:广东省揭阳市环市北路以南万景豪园东侧作家书城六楼
电话:0663-8619387 18924441038 E-mail:[email protected] QQ:2854665652
传真:0663-8611039 邮编:5220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