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师母戚宾君女史的书法集即将成稿之际,又拜读到她近日新作。这是79岁的师母以端楷书写83岁的恩师的诗作屏条。在这件题为《只有清香似旧时•赠长女》的诗书合璧之作中,寄托着一对耄耋之龄的长者对于子女的殷切寄望与深沉感情;而那端雅朴拙的书法笔调中,更是茹含着书写者坚韧的性格和伟岸的母性,真所谓情理交融,直称师母书法的大成之作。 十二年前,笔者曾以《文雅外炳 清明内照》为题撰评师母书作。其中写到:“这些作品章法自然得体,布局落落大方;笔履轻盈而不失稳重,线条沉实且流畅,灵气浮动中,透出作者书写时,从容自若,不躁不逼,作品越发清醇朴实。”在这篇文章中,通过对师母若干作品的解读之后,得出师母“以平常心、真性情作书,笔随心走,心手双畅,加之日积功力,使恬静肃穆之气洋溢于外;清净明朗心境,宣照于内”的观点。 现在,在通读《戚宾君书法集》全稿,特别是《只有清香似旧时•赠长女》屏条之后,更印证前语不虚。但毕竟又沉积了十二年的时光,笔者对师母及其书法的认识更加深厚明晰。在这十二年中,我的生活空间从学校走向江湖,更为人夫,为人父。所以,每每拜谒沁苑之时,话题除了书画文事之外,还谈到工作、孩子,师母总将她的经验之谈无私倾授。其中,对于内子怀孕的保养、孩子的教养,都有其精到之处,由于有这些间接的经验,使我在这些方面少走了很多弯路。现在看来,师母“生活家”的经验,正好是她人生的定位,相夫孩子,厅堂厨房,便是其“平常心、真性情”。只有这样,她才能淡定从容,一笔一画的享受着午后宁静时光(师母尝谓,她写字的时间都是老师午睡的这个阶段)。集中《后赤壁赋》、《黄赞发望海潮词》、《文廷式翠楼吟》、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》、《李白将进酒》等端楷中堂,直可以用所书黄赞发《望海潮词》的前二句来形容——“晶莹透体,晶华洒地”,一派通莹秀丽,清逸淡雅之概。而《春草、梨花》、《笔墨、胸怀》、《万壑、千峰》、《娇黄、淡白》诸联,均系碗口大字,笔履稳实,点画到位,实中透秀,温文尔雅,直逼清民诸家。 进入古稀之后,师母依然忙碌于家务,只是她不得不放慢动作,以为养生之计。因此,她也便越来越少劳役笔墨,每有所作,也和她的生活节律一样放慢下来,但是一点一画却丝毫未见苟且。谨以《只有清香似旧时•赠长女》为例,小至每一笔、每一字,大至全篇的经营,都沿袭其端庄细妍的一贯风格,而显得规矩有自;在点画与使转上,有些似乎已经不若上述诸作那么到位,而略显生、拙,这正好是她的书写臻向化境的信号。 从这一点上看,这件屏条已经脱却了争妍夺秀而进入返朴归真的境界。其实,这也是一种沉积的成果,类似的例子有很多,远的不说,与师母很为相似的当代二位杰出的女书法家“南萧(娴)北游(寿)”,她们晚年的“写到熟时是生时”与《只有清香似旧时•赠长女》的效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了。这也便是孙过庭《书谱》上所说:“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”的道理。 笔者追随恩师、师母学习文艺,学习处世,已经二十年了。两位老人家潜移默化的让我懂得很多道理。“寸草春晖”,在师母书法集业将出版之际,谨草此文,聊以敬颂恩师、师母艺术与人生之树长青! (陈琳藩)
转载自《汕头日报》2014.1.23
备案编号: 地址:广东省揭阳市环市北路以南万景豪园东侧作家书城六楼
电话:0663-8619387 18924441038 E-mail:[email protected] QQ:2854665652
传真:0663-8611039 邮编:522000